你知道三歲孩子怎樣學習嗎?
有沒有聽人家說過:成人做事是為了達到目的,而孩子做事是為了其中的過程?
幾乎所有國家的孩子都是6歲左右上小一,開始正規教育,為甚麼?
正規教育和6歲前的教育,差異在哪裏?
要是你認為6歲前的孩子甚麼都不用、也不應該學,那可能會誤了孩子的終身喔!雖然現代腦神經科學已發現我們的大腦很有彈性,我們活着的每一刻大腦都在不斷的變化,因此我們終身都有不斷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但是6歲前的大腦發育對日後的大腦發展、習慣和規律的養成、對我們的學習模式或效率等都有着極大的影響力。
有沒有見過孩子不厭其煩地、重複又重複地做同一件事甚至同一個動作?也許是在那同幾級(或一級) 的階梯間不停地上下來回,也許是唱着同一首歌,或是天天重複要你說同一個故事。這就是他的學習模式。就學說話為例,一歲以下的寶寶要重複1000次才能記住一個新字。到了三歲左右,他的大腦神經線路搭通了,他成熟了,也許50次的重複就能記住一個新字。隨着他的發育成長,到了入小學時,他所需重複的次數會再逐漸減少。因此,6歲前,無論學習甚麼 (走路、用杯子喝水、說話、堆積木⋯),孩子天然的學習模式是重複。而幼童的這種重複由他的潛意識驅使,發自內在,力量相當強大,誰也阻止不了;與我們懷有刻意目的去練習,甚至被迫去操練,是兩回事。
幼兒心理學家指出,幼童的這種重複對他們的成長有兩大好處:
熟悉的人、事、物能令人安心,對寶寶來說就更加了。不少孩子初上學會哭鬧,主要是因為學校是陌生環境、同學和老師是陌生人。其實成人也一樣,在熟悉的環境會比較安心,學習或工作成效也較高。甚至對不喜歡的事物,只要見多聽多了,我們慢慢會喜歡上。廣播業有一個公開的秘密:要提高一首不太受歡迎的歌曲的人氣,將它加插在兩首極受歡迎的歌曲中間播放;這樣不會導致聽眾換台,然後久而久之,大家把那首歌聽熟了,也就喜愛上了。某些高據流行榜首的歌曲,當初就是用了這種策略。
6歲前孩子學習成效最高的方法,就是在他熟悉的地方,由他熟悉的人教他,利用他熟悉的內容學習新的知識。那就是說:在家裏,由父母細心地教,用他熟悉的內容來學。
聽過馴獸師或狗隻訓導師教路嗎?他們的絕招是:讚揚。
讚揚,使他們和動物之間感情親密,心意相通。這是動物的天性,人類也不例外。當我們受到讚揚,自信心自然增加,即使做得不夠好,也會願意再次嚐試。當然,讚賞也要講技巧。有一項研究發現,讚賞孩子付出努力比讚賞孩子聰明更能令孩子即使失敗了也會願意再試。因此,在教導寶寶的過程中,千萬不能吝嗇你對寶寶的讚賞。
初生的孩子不會說、聽不懂、甚麼都不能做,他們靠甚麼去學習?首先,他們用嘴巴和舌頭。開始牙牙學語、能爬或是初學走路的寶寶,主要就是靠嘴巴去認識他身處的世界、環境,所以他們會把一切放進嘴巴,去辨別物件之間的差異。到了兩、三歲,他們看見甚麼都要摸,因為他們發展到了用指尖的觸覺去認識世界的階段。他們會從聽故事、看書去學習,那是再之後的事了。因此,孩子大腦的發育過程,必定是先從他們能捉摸得到的東西,再到能看/聽/聞得到的實物開始。在我們這現代化、充滿人造物的世界,孩子會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腦部發展去辨認自然實物、人造物、虛擬物。最後,他們才能慢慢理解抽象的概念。
用蘋果打個比方:首先,孩子喝過蘋果汁,把蘋果拿過在手,咬過吃過蘋果,於是認識了蘋果。然後,他能明白書中/照片中/螢幕上的蘋果也是蘋果。但要蘋果代表着甜蜜的成果,那是要等他再成長許多才能理解等事。
還記得孩子6個月大的時候嗎?那時候,孩子像個親善大使,誰抱他,他都喜歡。可是,才過了兩個月,他忽然就怕生了,別人抱他會哭。你覺得孩子越長大越退步了。其實,那是他大腦發展的成熟,能辨認親疏了。可是,距離他真正有「他人」的意識還差得遠呢。你要是看着三個三歲的孩子一起玩,他們可能會爭爭玩具,可是他們其實是各玩各的:你堆你的積木,我畫我的畫,他玩他的樂高。當他們到了五歲就不一樣了,他們會分工合作玩一個遊戲,還會爭着要當老師,要別人做學生。那是他們真正明白到自我和他人的分別,也會開始有了人際關係的衝突和感情的矛盾。這個時候教導他們相關的用語最適合不過了,不但他們能一學即懂,也能有表達情感的方法,讓你能及時明白他、協助他。
很多人會說:歐美的孩子,一到了十八歲就嚷着要獨立,要離開父母。有沒有想過,其實每個孩子最大的獨立宣言是他6個月大時的斷奶呢?首先,他要進食的獨立;然後,從爬到走,他要行動的獨立。可以說,孩子從一出生,臍帶切斷的那一刻起,「獨立」就是他的「人生目標」。他可能沒有說出來,可是從他兩三歲時不要你幫他做事,他要「我自己來」,你就可以明白了。
順應着孩子的這種心理需求,盡量讓他自立,你僅僅提供一些最低限度的協助,反而能讓他不但學習得更快更好,也更開心,更自動自覺。孩子學習的獨立性可以是他參與規劃看書學習的規律、每次由他自己拿出正確的書本、看完由自己收拾整齊。
誰家有了孩子不是過着日夜顛倒、人仰馬翻的日子?有哪家孩子的房間不是看少一刻就一片狼藉?小孩不都是隨意任性、說變就變嗎?哪裏喜歡規律、條理啦?
孩子天性對規律條理的追求並不是指將東西收拾得井井有條。規律,可以是事情發生的規律性。例如:過生日大家會唱生日歌,會吃生日蛋糕。也可以是先後次序的規律,例如:放學回家,先洗手,然後吃點心。有了這些規律,孩子可以預知在甚麼情況該怎樣做,或是接下來發生甚麼,這些都會使他感到安心。
規律條理也指事物之間的異同和關係,例如:四方形和圓形不同,孩子會喜歡將類同的東西歸類,圓的放一堆,方的另一堆。動物和植物,各自有各自的特性。學語文時,字母和漢字不一樣,各種詞性(名詞、動詞)也不一樣。因為孩子對規律的追求,當他找到了其中的規律性,他會感到親近和安穩。在學習的過程中,當他明白了規律,自然會學得更快、更順暢。
也許現代人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我們都已成為了智能媒體的受害人,普遍地患有專注力不足症。而幼童的大腦稚嫩,他們的專注力本來就不強,現在就更不在話下了。在正常(不受媒體干擾) 情況下,3歲孩子平均只有6-9分鐘的專注力。當然,就像體能可以通過訓練而增強一樣,專注力也可以慢慢訓練培養。歡迎參閱我們相關的文章。
而在這裏我們首先要指出的是:如果要孩子能樂意學習,能學得有成效、學得輕鬆,那就必須將每次學習的時間盡量縮短,務必在他專注力最強、最感興趣的時候讓他學習新知識,然後在他興趣和專注力消失之前就結束。這一點非常重要。對3歲孩子來說,那是每次5分鐘左右的機會之窗。再說一次,那就是:3歲孩子每次學習的時候不應超過5分鐘。
《思展方程式》是基於對幼童的天然學習模式的深入理解,同時也對幼童大腦的特性和大腦發育有了清楚的認識,再結合對現代漢語的實用研究,專門研發編制針對學前兒童的科學漢語學習法。
歡迎您跟隨以下連結進一步了解課程內容和使用法。如有任何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盡量為您解答。
《基礎漢字500》和《寶貝盒》,從認讀第一個字,到閱讀經典故事和寓言故事,徹底為孩子在進入小學前就打好雄厚的語文基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孩子全面的學習能力。
完整的配套學習工具,為孩子提供多元化學習,結合視、聽、手、眼、令孩子的語文在橫向發展建立廣闊基礎的同時,也向深度發展,一級級提升閱讀層次。
當孩子掉下第一顆乳齒,他的大腦同時也起了重大的變化,從浸淫吸收式的學習轉變成有意識的刻意學習,因此他能開始跟隨規矩接受正規教育。但正如他身體的發育一樣,他大腦的發育和認知的發展正是在6歲前最急速、最旺盛。
我們會經常為大家探討漢字和語文的課題。
要是你有特別的相關課題希望我們探討,歡迎您告訴我們。
We discuss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related topics on a regular basis.
If you would like us to discuss certain topics about Chinese, please let us know.
很多家長都已是我們 Facebook 群組【講媽 · 講爸園地】 的成員。歡迎你也加入我們,一起互相鼓勵和支持,共同為孩子的學習而努力。
Many parents are already part of our Facebook Group. If you’d like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collective wisdom of your fellow parents, please join us.
We’d love to hear from you.
Sagebooks Hongkong promotes independent read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 by nurturing the child’s confidence, autonomy and self-teaching abilities. Since 2006. Find out more About Us.
© 2022 Sagebooks Hong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Sagebooks Hongkong promotes independent read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 by nurturing the child’s confidence, autonomy and self-teaching abilities. Since 2006. Find out more About Us.
© 2022 Sagebooks Hong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Sagebooks Hongkong promotes independent read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 by nurturing the child’s confidence, autonomy and self-teaching abilities. Since 2006. Find out more About Us.
© 2022 Sagebooks Hong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Please select a template first